您好,欢迎进入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13100839777

武汉新型工业化涌现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1-21 12:04浏览次数:

  武汉新型工业化涌现新质生产力隆冬时节,水系丰富的武汉东西湖区仍是色彩斑斓。“上班环境好像身处湿地公园。”蒙牛高科武汉工厂95后员工李逸轩说。他工作的污水处理厂,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碧水中心”。这是蒙牛集团中首家自主运维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可节约用水7万吨。

  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贯穿从生产到运营各个环节的219项创新,成就了这座低碳节能的绿色智能工厂。“此前,工厂环境还引来了白鹭栖息。”蒙牛高科武汉工厂总经理管伟说,这是现代化工业与绿水青山的双向奔赴。

  白鹭,一种对生态环境很挑剔的鸟,被誉为“生态检验师”。在一江之隔的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韩石化)乙烯厂区,白鹭在草地上嬉戏,绿头鸭在池塘中游弋,是秋日最常见的风景。

  “处理后外排的每一滴水均能养鱼。”中韩石化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百强介绍,投产10年,中韩石化累计实施环保治理项目104项,环保投入超17亿元,实现“三废”超低排放,稳步向“近零”排放目标迈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绿色制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绿色正成为武汉这座工业重镇的“生态底色”,一行行白鹭正飞入一座座工厂。近日,工信部官网发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武汉24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累计绿色工厂总数达50家。

  “‘零碳’,并不意味着没有碳排放,而是通过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等举措,抵消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碳排放。”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总经理齐岳介绍说道。去年底,联想武汉产业基地获国内首张ICT(即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零碳工厂证书,“很多项目都是首创,走在行业的前面,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挑战。”10年来,该基地累计生产2.4亿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创造近4000亿元工业产值的同时,每年减少1.5万吨碳排放。

  不仅自己建成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联想武汉产业基地还将积累的经验和标准输送到合作伙伴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引导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来实现零碳转型。

  打造绿色产业链不仅“链主当先”,也是武汉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发力点”。武汉以企业绿色转型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绿色发展,诊断先行”为总体思路,在全国率先采用政府买单、免费诊断模式,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诊断服务。去年,武汉共培育44家企业争创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较往年增长50%以上。

  同时,武汉还推出“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资金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形成了“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全流程的政策体系,力求让更多企业享受减碳红利。

  沙湖之畔,中碳登大厦是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米乐M6。作为专业第三方绿色金融和碳金融服务机构,中碳科技由中诚信投资集团联合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金开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于去年4月正式入驻中碳登大厦。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说:“我们在此设立机构,是看到了武汉长期以来在碳中和方面作出的努力。”

  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逐“绿”前行,武汉目标明确:到2025年,要建立动态的绿色工厂培育库,培育一批具有武汉产业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

  近日,在博世华域武汉工厂,为不同车企配套的多款转向系统产品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博世华域武汉工厂总经理穆大川说:“10年前米乐M6,我们为一个新车型研发一套转向系统的时间可能需要四五年,现在最快可缩短为10—12个月,和车企的研发保持同步。”

  与博世华域武汉工厂同处江夏区,在武汉楚冠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被誉为汽车方向盘“最强大脑”的汽车电控单元正不断下线,该企业在国内率先研发、制造转向电子控制系统;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通用车型的仪表板、副仪表板和门内饰板也正在下线,从生产线到上汽通用的总装线分钟,可谓无缝对接。

  在这里,一幅“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壮大图景,正在形成。去年10月,工信部公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武汉市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

  此前,武汉市东西湖区网络安全、武汉市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入选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武汉已拥有3个“国字号”的中小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改善民生的支撑保障。

  2023年以来,武汉持续以“政策活水”浇灌中小企业“生长土壤”,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制定17个专项工作方案,发布18项政策指南,统筹推动实施“七万工程”。

  当前,武汉持续完善市、区、街、站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新设立510家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和1152名服务专员,正忙在中小企业的“家门口”。

  中小企业土壤厚植,生长出一个个“小巨人”。数据显示,去年武汉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037家,总量达4662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2家,总量达1491家。目前,武汉连续2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以上,总量达309家,“小巨人”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1月2日,2023武汉十大企业新闻发布,逸飞激光成为科创板“圆柱全极耳电池智能装备第一股”入选。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逸飞激光研制的“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为国际首创,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日前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从“小巨人”到“第一股”,以逸飞激光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正成为上市“金种子”。近日,2023年武汉市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名单公布,共有508家企业入选,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有387家,占全市总数的76.2%。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武汉,中小企业正拉起一个个产业发展的“朋友圈”,成为提升武汉“创新含量”的关键群体。数据显示,预计全年全市中小企业净增11.1万家,总量近90万家。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全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武汉将深化“小进规”攻坚行动,研究制订进一步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加速跑起来、强起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隆冬时节,水系丰富的武汉东西湖区仍是色彩斑斓。“上班环境好像身处湿地公园。”蒙牛高科武汉工厂95后员工李逸轩说。他工作的污水处理厂,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碧水中心”。这是蒙牛集团中首家自主运维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可节约用水7万吨。

  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贯穿从生产到运营各个环节的219项创新,成就了这座低碳节能的绿色智能工厂。“此前,工厂环境还引来了白鹭栖息。”蒙牛高科武汉工厂总经理管伟说,这是现代化工业与绿水青山的双向奔赴。

  白鹭,一种对生态环境很挑剔的鸟,被誉为“生态检验师”。在一江之隔的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韩石化)乙烯厂区,白鹭在草地上嬉戏,绿头鸭在池塘中游弋,是秋日最常见的风景。

  “处理后外排的每一滴水均能养鱼。”中韩石化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百强介绍,投产10年,中韩石化累计实施环保治理项目104项,环保投入超17亿元,实现“三废”超低排放,稳步向“近零”排放目标迈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绿色制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绿色正成为武汉这座工业重镇的“生态底色”,一行行白鹭正飞入一座座工厂。近日,工信部官网发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武汉24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累计绿色工厂总数达50家。

  “‘零碳’,并不意味着没有碳排放,而是通过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等举措,抵消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碳排放。”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总经理齐岳介绍说道。去年底,联想武汉产业基地获国内首张ICT(即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零碳工厂证书,“很多项目都是首创,走在行业的前面,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挑战。”10年来,该基地累计生产2.4亿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创造近4000亿元工业产值的同时,每年减少1.5万吨碳排放。

  不仅自己建成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联想武汉产业基地还将积累的经验和标准输送到合作伙伴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引导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来实现零碳转型。

  打造绿色产业链不仅“链主当先”,也是武汉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发力点”。武汉以企业绿色转型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绿色发展,诊断先行”为总体思路,在全国率先采用政府买单、免费诊断模式,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诊断服务。去年,武汉共培育44家企业争创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较往年增长50%以上。

  同时,武汉还推出“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资金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形成了“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全流程的政策体系,力求让更多企业享受减碳红利。

  沙湖之畔,中碳登大厦是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作为专业第三方绿色金融和碳金融服务机构,中碳科技由中诚信投资集团联合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金开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于去年4月正式入驻中碳登大厦。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说:“我们在此设立机构,是看到了武汉长期以来在碳中和方面作出的努力。”

  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逐“绿”前行,武汉目标明确:到2025年,要建立动态的绿色工厂培育库,培育一批具有武汉产业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

  近日,在博世华域武汉工厂,为不同车企配套的多款转向系统产品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博世华域武汉工厂总经理穆大川说:“10年前,我们为一个新车型研发一套转向系统的时间可能需要四五年,现在最快可缩短为10—12个月,和车企的研发保持同步。”

  与博世华域武汉工厂同处江夏区,在武汉楚冠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被誉为汽车方向盘“最强大脑”的汽车电控单元正不断下线,该企业在国内率先研发、制造转向电子控制系统;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通用车型的仪表板、副仪表板和门内饰板也正在下线,从生产线到上汽通用的总装线分钟,可谓无缝对接。

  在这里,一幅“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壮大图景,正在形成。去年10月,工信部公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武汉市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

  此前,武汉市东西湖区网络安全、武汉市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入选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武汉已拥有3个“国字号”的中小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改善民生的支撑保障。

  2023年以来,武汉持续以“政策活水”浇灌中小企业“生长土壤”,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制定17个专项工作方案,发布18项政策指南,统筹推动实施“七万工程”。

  当前,武汉持续完善市、区、街米乐M6、站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新设立510家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和1152名服务专员,正忙在中小企业的“家门口”。

  中小企业土壤厚植,生长出一个个“小巨人”。数据显示,去年武汉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037家,总量达4662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2家,总量达1491家。目前,武汉连续2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以上,总量达309家,“小巨人”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1月2日,2023武汉十大企业新闻发布,逸飞激光成为科创板“圆柱全极耳电池智能装备第一股”入选。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逸飞激光研制的“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为国际首创,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日前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从“小巨人”到“第一股”,以逸飞激光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正成为上市“金种子”。近日,2023年武汉市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名单公布,共有508家企业入选,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有387家,占全市总数的76.2%。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武汉,中小企业正拉起一个个产业发展的“朋友圈”,成为提升武汉“创新含量”的关键群体。数据显示,预计全年全市中小企业净增11.1万家,总量近90万家。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全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武汉将深化“小进规”攻坚行动,研究制订进一步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加速跑起来、强起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3100839777